本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研究人员 | 立法动态 | 域外经验 | 咨询论证 | 立法资料汇编 
现在是:
专栏
 城乡建设与管理立法专栏 
 环境保护立法专栏 
 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 
中心动态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正文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2016-10-15 15:31 赵勇,张捷,李娜,梁莉 

1引 言

作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是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目前相关研究薄弱, 缺乏对这些脆弱遗产资源保护和继承的理论指导和依据。在实际保护中常常由于认识的不足和观念的偏差,忽略对历史文脉、自然环境以及遗产原真性的科学保护, 导致传统风貌的损害和乡土风情的尽失, 使很多遗产变成遗憾。因此,在系统分析历史文化村镇价值特色以及影响保护状况各因素的前提下, 探索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评价体系和方法,对及时发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保护对策,促进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对专家关于名镇()保护状况的主观评判进行调查, 据此对首批名镇()保护状况进行分类评价。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开始于 20世纪中后期,研究内容集中在建筑遗产和历史城镇(地区)的保护政策、保护方法、保护规划等方面, 而关于遗产评价研究则是近几年才有学者予以关注。

2. 2 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在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 》时, 对文化遗产的 评价选定标准就已提出明确要求,即在符合艺术美学代表性、历史悠久性 、重大人物事件发生地、传统 建筑或住区的典型实证等项标准之一的同时, 要符合真实性标准。历史文化村镇与历史文化名城同属于文化遗产, 它们虽然都具有保存文物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等特点, 但是它们在历史沿革、背景区域、聚落形态、文化景观以及建筑形态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比之下, 历史文化村 镇较名城更具自然乡土气息,地方民俗文化也颇有 特色, 其形态格局的保存亦较为完整。因此,从历史文化村镇的自身特征出发,在借鉴国外遗产以及国内历史文化名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本文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选择三层共 15项具体指标, 建立了基于专家评判角度的历史 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

3 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评价分析

3. 1 研究区域背景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共有 10个名 镇 , 12个名村, 分布在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西南区内的 9 个省, 2个直辖市, 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格局。具体而言, 首批名镇()在地貌类型上, 以平原水乡居多, 山地、高原居少 ;在文化区系分布上, 则主 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汉族农耕文化区 ,而西部少数民 族游牧区尚未涉及 。尽管如此, 首批公布的名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不同区域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地貌特点 、文化类型以及民居形态 特色 ,填补了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空白

3.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3. 2. 1 问卷调查过程及方法简介 根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来设计调查问卷 ,采用 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来处理调查结果, 以此来综合评价首批名镇 ()的保护状况。

3. 2. 2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得分的标准化处理  本研究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将专家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

3. 3 结果与讨论

3. 3. 1 影响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分析 因子分析将涉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的自然环境 、空间形态 、建筑特色、历史影响和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中相关或重叠的信息, 进行必要的剔 除 ,也对 15个变量进行了归并和降维处理。

3. 3. 2 因子分值及综合评价 从总体上看 , 保护状况一般。大量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总体的保护状况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3. 3. 3 综合保护状况的类型划分及评价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名镇()的保护评 价结果进行聚类,参照聚类分析树状图对各名镇()的保护评价状况进行归类

4 结 语

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评价对我国乡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刚刚开始,在许多基础数据难 获取和统一的情况下,构建保护评价体系,并借助专家对首批名镇()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价,是较为现实的途径。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从 15个指标变量提取出的 5个公因子 ,其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 83. 363%, 这也充分表明 5 个公因子所代表的综合指标, 即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能够反映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大部分特征;说明本研 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数理方法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总体而言,从专家调查显示以及分析研究来看,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综合保护状况 是不容乐观的。虽然按照保护状况将 22 个名镇()划分为 4 个类型, 但它们彼此之间保护状况差异并不大,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或潜藏着各种问题,并尤以自然环境、传统风貌、建筑古迹和民俗文化等方面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恰恰说明了当前我国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名镇 ()的公布确认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为了在当前经济社会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发现和挽救一批珍贵而又脆弱的乡村历史遗产,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延续。本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思路,在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方法、类型划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初步评价了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状况。本文所提供的理论方法不但可以用来对现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状况进行评判, 而且可以在国家选择确认历史文化名镇 ()时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 , 如果选取的被调查者在知识层次、年龄职业和地域范围有所不同,首批名镇()的保护评价结果及 综合得分排序可能会产生相应变化;同时,随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关研究和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名镇 ()的数量和类型日益增多,相应统计资料数据的逐步丰富, 保护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也将随之有所调整并日趋完善。

上一条: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
下一条:台州市召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暨“三位一体”改革工作推进会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08地方立法研究中心. 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dflf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