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研究人员 | 立法动态 | 域外经验 | 咨询论证 | 立法资料汇编 
现在是:
专栏
 城乡建设与管理立法专栏 
 环境保护立法专栏 
 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 
中心动态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
2017-05-25 14:32 边宝莲 曹昌智 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研究 16 卷2009年 11 期

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经常出现重形态特征保护, 轻历史文脉传承的问题, 从而陷入形神不一的误区, 对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形态与文脉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基本要素, 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关系, 采取合理方式, 在保护形态特征同时, 传承历史文脉, 使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 不断弘扬中华文明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形态保护;文脉传承;保护利用;合理方式

1982 年以来,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法律法规日臻完善, 保护理念途径和方法逐步清晰, 保护对象从最初文物本体拓展了到文物环境, 保护内容由单个文物古迹扩大到了成片的历史街区以及古城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这些历史性的转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各地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 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应当澄清认识, 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和设计能力, 加强保护管理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量存在形神不一误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一批批古城在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中, 相继变得支离破碎, 面目皆非, 失去了本来的历史形态和历史记忆有鉴于此,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是要抢救那些尚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 把保护形态特征放在第一位形态特征是人们对历史遗存最直觉的感观认知, 将关注点投向形态保护显然非常必要问题在于一旦失之偏颇, 只注重形态保护, 或只想借助古城形态发展旅游, 坐地生财, 而疏于对历史文化名城珍贵价值和深刻内涵的研究传承, 很容易陷入误区, 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表现一:将文物及其文物环境割裂开来, 致使历史文化遗产形神剥离

表现二:对保护对象文化内涵不求甚解, 造成历史文化遗产形神错位

表现三:规划决策缺少科学严谨的态度, 导致历史文化遗产形神相悖

2.历史文化名城形态保护应与文脉传承统一

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均由两大要素构成, 即城市形态与历史文脉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把握好城市形态与历史文脉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身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决定的,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自发的民间组织加入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列, 在积极推进保护古城形态特色的同时, 一再呼吁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保护和传承古城历史文脉, 延续历史记忆, 展现人文精神不难看出,处在经济社会重大变革时代, 面临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严峻形势, 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的思考, 变得也更加富有理性

思考一:形态与文脉是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形态通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静止的永久性的物质实体, 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形态和聚居形态, 具有可读性和城市意象特征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 它的空间轮廓城市肌理街道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本体都在城市形态保护范畴与城市形态相对应, 历史文脉具有非物质的属性城市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产物, 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贯穿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思想理念,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脉络这种无形的历史文脉包括了与城市形态最直接关联的演变规律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伦理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和地域文化等等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定, 不仅看它保存文物是否特别丰富, 而且看它是否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是否凝结着华夏文明

城市形态和历史文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须夷割裂或偏废城市形态既是历史文脉的外观表征, 也是历史文脉存续的物质基础和评价依据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 城市形态的职能一方面展示出人类文化创造力的程度状态和成就, 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诠释着传承不息的历史文脉而历史文脉则是城市形态产生的动力之源和根本之魂二者互为存续条件, 标本相依

思考二:重视形态与文脉的相互统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代创造未来为此应当特别重视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相互统一通过对古城形态特征保护和利用, 探索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有效途径, 从而使其历史文脉得以代代传承, 并在保持历史记忆同时, 为之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从而服务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点在于把握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形神并重溯本求真整体保护合理利用, 是指对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的保护, 强调保护古城完整的形态特征, 在保护的基础上, 采取适当方式加以合理利用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保护规划, 控制人口数量, 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尤须加强规划管理, 严格规范建设行为与建设活动, 防止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造成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形态及其文化内涵,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 通过合理利用的途径, 使之融入当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让人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 又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宜居环境, 更加有利于历史文脉的有效传承形神并重溯本求真, 是指坚持科学严谨的求证态度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哲学文化艺术法律行政等跨学科多方位的知识, 以文化脉络为主线, 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形态构成的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尤其应注重对文化遗产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属性特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成就的研究, 力求从根本上弄清它们的深刻内涵, 为合理利用遗产资源, 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

3.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单纯是一项部门工作, 而是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救助行动因此仅仅停留在按照主管部门技术层面的要求编制保护规划, 制定保护措施,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还必须以更高的视点, 从公共政策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宏观战略研究, 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寻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难的症结所在, 探索行之历史文化名城边宝莲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从中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策划思路, 拟定方略, 提供行政决策的科学依据

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进废退的进化论看问题, 对于生命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只有在保持古城形态特征和保障历史文脉传承的前提下, 选择适当的利用方式, 保护才能更有成效, 文化遗产才能尽其所用, 遗产价值才能得以最佳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合理利用是名城保护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也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兼得最理想的结合点

方略一:针对形神不一问题的三大措施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现的形神不一问题,一方面应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 另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通过有效控制保护整治合理利用三大措施, 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有效控制的当务之急是要遏制新的违法行为和违法活动禁止违反法定程序, 擅自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不得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擅自拆毁历史建筑和盲目重建仿古建筑;不准随意迁出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里的原住民, 破坏传统的起居生活形态及生产商贸业态保护整治应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 按照法规和规范的规定, 坚持有机更新, 渐次推进, 采用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等多种方法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避免盲目大拆大建或者随心所欲拆建装饰合理利用应在保护整治的过程中, 为那些不再用作原来用途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寻找新的合适的用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使新用途和新功能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内涵, 传承历史文脉, 又能直接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创造条件, 让游人从多元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

方略二: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

选择或者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应当认真研究历史文脉, 以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内质使用功能保护价值与保护状况为标准,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技术规范综合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大体概括为五类, 即观瞻式;实用式体验式纪念式复合式

其一, 观瞻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废弃古城遗址古代和近代建筑遗址工业遗址战争遗址市政设施遗址文化遗迹石窟碑刻雕塑等文物此类文化遗产形态特征鲜明, 文化内涵丰厚, 具有珍贵价值, 但已失去了可供现代社会使用的空间, 只能作为历史记忆和实物佐证, 必须完全按照其原状修缮保存, 可以辟为博物馆展示馆和文物景点, 或者结合休闲活动辟为遗址公园, 提供参观瞻仰鉴赏考证和研究

其二, 实用式这种方式适于尚有直接实用价值的古建筑与构筑物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仍可为现代社会提供继续使用的空间, 在不改变建筑属性的使用过程中延续历史文脉, 体现其传统的功能一般情况下, 实用方式又可按照它们原来的使用功能与现代社会实用价值, 划分为延续原功能贴近原功能和更新原功能三种一是延续原功能二是贴近原功能三是更新原功能

其三, 体验式主要适于具有特殊功能和文化意义的文物及历史建筑这种体验方式往往更容易和休闲观光旅游结合

其四, 纪念式主要适于蕴含重大历史意义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实物佐证, 以特殊的方式记载着重大社会历史背景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不朽功绩

其五, 复合式由于一些文物和历史建筑兼有多种使用功能, 文化内涵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既可以展示建筑艺术建筑成就和历史文化, 又可以服务于休闲娱乐生活利用这类文化遗产, 寓教于乐, 能够得到生活节奏的调节和精神素质的升华

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 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放眼未来, 只有本着科学态度, 才能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关系, 弘扬中华文明如今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走过了27 个年头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认识和理论上的缺失, 采取粗放式和经验式管理, 因此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规划决策和规划设计的水平

上一条:立法法修改实施一年 209个地方获行使立法权
下一条:重庆发布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唤全民护“乡愁”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08地方立法研究中心. 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dflf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