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研究人员 | 立法动态 | 域外经验 | 咨询论证 | 立法资料汇编 
现在是:
专栏
 城乡建设与管理立法专栏 
 环境保护立法专栏 
 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 
中心动态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专栏>>正文
 
浅议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2016-09-16 13:28 董世永 李骐莉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 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 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同样, 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 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 , 既没有历史可言, 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

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 而每一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 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 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连续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纽带。

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不可能产生像技术发展那样快的改变, 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城市的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 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一个长久保持的记忆将超出记忆的领域而形成地方精神的统一和延续, 促进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类, 而再生的意义包括“繁殖”与“再循环”。再循环使用旧建筑, 有利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残余物排放, 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生物圈。正因为如此, 历史建筑、历史环境也成为可以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在资源。

另外, 旧建筑和环境中储存着能量, 新建建筑将使这些材料和资源被耗散, 带来材料上的浪费。而且旧区在开发中被夷为平地, 旧的居民一般处于贫困的边缘, 不得不被安置到遥远的城市的边缘区, 增加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同时, 在原地新建的摩天大楼能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能耗的 4 倍。因此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从宏观上来说为城市节约了能源和资源。

历史文化环境在旅游观光活动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适当的旅游开发, 良好的城市定位和宣传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开发历史环境的旅游资源一般有两种: 一是举办活动, 即按照古老传统, 每年在一定时候举办民风民俗活动, 以此吸引游客。还有一种是以历史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参观文物古迹、古建, 观赏地域风光, 了解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并以此来带动旅游业。

前者如老北京庙会, 潍坊风筝节等。以重庆磁器口街区为例, 重庆磁器口老街利用街区的历史条件, 连续举办庙会活动, 在春节期间成为重庆游客们旅游的好去处, 为城市人们的节日增添了新的旅游项目。除此之外, 磁器口举办的民族乐曲表演活动也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特别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

后者比较突出的例子有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在 1996年以前一直陷入保护不利的困境, 民居建筑破败不堪, 大型古建沦为机关大院, 古城的发展陷入死角。 1996 , 丽江大地震之后, 政府和民间投资捐助 4 亿多资金进行古城修复, 不仅修复了重要的古建, 而且还对古城的历史环境、古街区进行了整治。自此, 丽江成为了全国古镇游的热点, 也是云南省旅游线路的中心, 旅游经济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

由此可见, 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收益。

当今世界, 全球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必须要考虑的背景, 它给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但是同时也带来挑战。

从文化方面看, 文化的发展有“趋同”之势, 但是这种趋同并非对每种文化都是平等的, 往往表现为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加强地方文化特色, 增加城市文化活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明确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没有发展方向, 就会显得被动, 丧失竞争力。

三、正确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 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取得同一时代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均衡, 使城市能够协调共生,有机成长。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而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应该的。

近二十年以来, 我国的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腾飞的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城市记忆的保留, 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更新中把原先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完全推倒重建, 造成原来具有悠久历史并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逐渐失去了记忆, 城市差异越来越少, 面貌却越来越趋一致。

近几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需求从物质的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提升, 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延续的物质基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必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从过去的经验和国外成功的例子我们发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搞好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必须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通过立法、执法和行政的手段规范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同时通过行政手段, 以异地补偿等方式, 使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项目达成经济上的良性运作。而专业人士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技术上的支撑, 并保证保护工作严谨、细致地完成。同时, 作为城市居住的主体, 公众有权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并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监督政府和专家的作为, 提供广泛意见。从当今的发展情况看, 我们同样还需要广大房地产企业的责任感。也就是说, 企业应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把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保持城市肌理作为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当我们同时具备了政府的规范、专家的技术、公众的参与、开发商的责任, 才能保证不因为发展中的失误而导致历史文化的缺失, 在发展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

一个历史阶段城市风貌特征的形成, 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一些城市或地区虽然不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和风貌, 从发展的观点看, 这样的城市也具有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历史文化保护也应该具有发展观, 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比如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诞生的深圳, 虽然历史很短, 但其规划理念、城市功能、空间形象和发展速度等, 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新兴城市的时代特征。这样的城市在百年之后, 有可能会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 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名城。

还有一些城市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保留着各异的城市记忆, 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 体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比如哈尔滨的花园街, 虽然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建设的俄罗斯农庄式街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在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中, 原来的街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殖民地时期建筑, 还有解放前后修建供红军办公用的房屋,甚至一些解放后修建的具有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红砖房, 这些建筑保留了各个发展时期历史的痕迹, 再现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信息。在做规划的时候除了保留俄罗斯农庄式建筑, 还应对其他时期的建筑都进行整治、保护, 使各个阶段的风格都得以体现, 保证地方记忆的完整延续和文化的多元性。

历史文化保护“主要是指对现有的美好的城市环境予以保护, 但在保持其原有特点和规模的条件下, 可以对它作些修改、重建或使其现代化。”由此可见, 真正的保护本身就需要与发展相协调, 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 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 避免具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和破坏, 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变迁,实现社会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所以说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应该以动态、全面的方式进行, 做到以下几点, 立足于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而尊重过去。

1.积极动态的保护。历史保护规划应该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有机部分, 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 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 而不该以消极、静态的方式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仅仅看作是以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主的专项规划。

2.全面复合性的保护。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不仅是城市中的一个文物古建的保护, 还包括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各种积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全面地分析城市的结构, 找到值得保护的对象, 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才能使潜在的经济效益得到发挥, 从而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3.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是指理论没有超前性, 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 二是指理论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未能深入研究; 三是规划与建设各行其是。一旦基础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必然导致保护规划与实际发展建设脱节。

四、结语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我们今天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留住过去的时光, 而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明天持续的发展。只有认清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以发展的眼光来平衡二者的矛盾, 才能使保护真正地适应发展, 使历史的河流平缓而流畅地流向明天。

来源: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上一条:台州市召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暨“三位一体”改革工作推进会
下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呼唤地方立法保护重庆市拟制定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6-2008地方立法研究中心. 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dflf2016@163.com